• yl34511线路中心


  • 1 2 3

    老重庆人取暖趣话,看重庆人的取暖土办法!

    发布时间:2018-03-14 15:07:52

    40.jpg

    重庆的冬季,虽然不像北方那样万里雪飘,却也寒气逼人,夜间尤其凛冽 。为了取暖,老重庆人们想出一些土办法 ,行之有效。


    烤火盆


    老重庆的烤火盆以生铁铸就,圆形,状如钹,带有盆沿,便于架放在木制框架上。使用的燃料,是人工烧成的木炭,材质为青杠一类不易烧透者,本埠称之为桴炭 ,又称为杠炭或岚炭 。由于已经烧制过,放在烤火盆内基本没有烟气,燃烧时无碍呼吸。


    桴炭有此妙用 ,遂成为日用品出售。每届初冬,小贩挑着两筐桴炭沿街叫卖,婆娘们讨价还价 ,囤积一些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 。


    三九呵冻 ,一家人围着烤火盆取暖 ,谓之向火。有的家庭,还在火盆上架一个竹编圆罩,将洗过的衣物放在上面烘烤。旧文人写作时,将火盆置于脚下,因心无旁骛,常发生烧糊鞋子之事 ,被同仁引为笑谈。


    烤火炉


    重庆地区产煤,近代开采煤矿,以煤作为主要燃料,入冬兼职驱寒。惟因煤质欠佳,含硫量高烟雾熏人 ,烤火炉置于室内需用烟筒排除废气。居民舍不得白白烧煤,总要在烤火炉做饭炖汤,或是烧开水。贫穷的茶客,则一早就去坐茶馆 ,那里不仅免费提供热水洗脸,还因为老虎灶就设在大门口 ,既能吸收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从门口吹入的冷风,足以隔断寒气。


    烘炉


    小巧的烘炉其实是缩微后的烤火盆 ,便于随身携带。大户人家为铜制,一般百姓家为铁制,其大小如今日的菜篮子。里边放桴炭,可拎在手上外出走动,随时供暖。特别精致的 ,甚至可以放在女眷的衣袖中。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 ,展环竹节卧生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在一篇回忆东川书院山长赵熙的文章中 ,提到这位老先生冬天授课时,桌上放有烘炉,老先生不时用手去捂一捂。至于皇家使用的铜制手提暖炉,现在已成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博物馆,不可触摸。


    热水壶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不可轻视,于是就有热水壶的出现 。它是以陶瓷或金属制作成的一种椭圆形扁水壶,入睡前装满热水,塞进被褥中暖脚。史料表述为 :“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多年前,笔者曾见一位熟人家中使用陶瓷热水壶,觉得很稀奇。


    热水壶发明时间至少已有数百年,这一点,可从明代诗人瞿佑的诗作中得以佐证 。他在吟诵热水壶的诗作中写道:“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烫脚


    居民*常用的方法,就是上床前烫脚。家中的主妇 ,惯于在夜色降临时烧一大锅热水 ,然后长声召唤在外玩耍的孩子们 ,集体到木盆边来烫脚。水温偏高,孩子们把脚伸进水中沾一下,又赶紧搁在木盆边,嘻哈笑闹 ,其乐融融。


    捆扎被盖


    三年困难时期棉花限量,每人平均只有一床被盖 ,单身汉即便烫脚上床,半夜仍有冷醒之虞。富有经验的长辈 ,便授之以被盖捆扎法 ,即用绳子将铺盖的下端捆扎起来。这样 ,瞌睡大的人纵然随意翻身,脚部也不会伸出被盖,可保安眠。


    守城将士取暖法


    枕戈待旦的守城将士 ,身披铠甲 ,手执兵器值夜 ,往往会用木材燃起一堆篝火,借以御寒。当然也不能大意,都去火堆前吹牛打瞌睡 ,总有几双警惕的眼睛 ,在垛口边注视着城外的动静,保护山城的安全 。敌军或强盗看见篝火 ,知道有防备,多不敢轻举妄动。


    船工取暖法


    川江上的船工辛苦,平时日晒雨淋,入冬更是扛不住。好不容易回到重庆大码头  ,弟兄们又冷又饿,遂共同出资,去宰牛场买一堆廉价的牛骨牛杂碎,在江畔找几块石头架上铁锅 ,就地熬制掺有大量花椒 、辣椒、盐的汁水,将牛骨牛杂碎连同蔬菜一锅煮 ,佐以老白干 。荒滩上异香扑鼻,豪迈的划拳声刺破夜空 ,弟兄们直吃得汗流浃背 ,浑身热热乎乎。


    就这样出世了 ,闻名中外的重庆火锅,怀着追求光明的热望 ,挟着挣脱暗夜的欢欣。


    乞丐取暖法


    乞丐无家可归 ,白天四处游走尚可支撑,晚间睡觉怎么办 ?好办。原来老重庆的餐馆 ,炉灶孔道多设在墙外,便于添加燃料。待到夜深人静,乞丐瞅准一家打烊的餐馆,迫不及待钻进已经封火的炉灶孔道,倒头便睡,灶塘内余温终夜不息,足以伴其梦见周公 。直到清早店中伙计来开火,自然有人叫早,不亦快哉 。


    学生取暖法


    学生衣衫单薄,上完一趟课手脚冰凉 。只待下课铃响 ,一窝蜂冲向操场,男生斗鸡 、跳拱  ,或是“挤油渣”,就是几个人互相拥挤抱团取暖 。女生则跳绳 、踢毽 。别出心裁者,跑去接一杯热开水来喝,直接加热身躯 。上课铃响,学生们冒着一头热汗进教室,又可熬过这堂课。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 ,家家都有取暖器、空调机,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安装了水暖设备,早已不知何谓寒冷,何谓长冻疮也。



  • XML地图